返回目录

正文

第四讲 浓睡不消残酒——“酒仙”李清照

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 作者:杨雨 著


第四讲 浓睡不消残酒——“酒仙”李清照

在文学作品中,醉酒的女子,偏偏一个个都是风姿绰约,醉态可掬,不用说京剧《贵妃醉酒》里那个风情万种的杨贵妃,就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的故事,也够风雅的了。李清照比这些美女更有情调,她甚至宣称:对于优雅的女子来说,即便是端着酒杯不喝,也是别有一番楚楚动人的风情的——女子“捧觞别有娉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风光得意时候的李清照,除了好赌、“好色”之外,还有一样什么爱好,让她在宋代的美女群、才女群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一些道学家的眼中钉呢?

其实,这样爱好,说来一点都不稀奇。我们常常“酒色财气”连在一起说——“色”,李清照的“风流好色”我们已经证明过了;“财”,李清照贪不贪财,我们留到以后再去讨论;“气”,原本就是斗气赌狠的意思,李清照的“赌徒”经历不就是斗气赌狠的最好证明?其实无酒不成赌,何况李清照自称结婚后有一段时间,夫妻俩家徒四壁,家里穷得叮当响,还要经常出入当铺,现金和存折估计不多,但绝对不缺酒和骰子。李清照不缺赌具参见我们讲过的《赌神篇》,不缺酒则是本讲要讨论的内容。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要有个疑问了:你不是说李清照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吗?怎么会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还要经常出入当铺呢?难道她嫁的丈夫赵明诚是个穷光蛋,落魄秀才?难道他们俩也是私订终身后花园,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理说,古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是讲究门当户对的,除非像卓文君那样私奔,否则富家小姐怎么可能下嫁穷光蛋呢?那李清照的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清楚这桩子事儿,还得先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说起。

李清照的婚姻确实是父母包办。李清照嫁给赵明诚的时候正好十八岁,当时她的父亲李格非,正在北宋的都城东京(河南开封)做礼部员外郎。在宋朝,礼部主管国家祭祀大典、外交礼仪,还主管各级科考,统管文化教育,职权范围比今天的国家教育部还要大。而李格非担任的礼部员外郎,大约相当于今天教育部某个司长。按说,这个官职不小了,而且还是个油水部门,但李格非这个人,天生的犟驴子脾气,常在河边走,偏偏不湿脚,还真算得上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官。有这么一件事,可以说明李格非的清正廉明。

要说这件事,还得回溯到18年前,李清照刚刚出生的时候。当时李格非还在山东郓城做一个叫“郓城教授”的小官。郓城虽小,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还是出了点小名,《水浒传》里的头号人物宋江就是郓城人氏。所谓“教授”可不能同今天的大学教授相比,现在的大学教授,级别待遇相当于正处级。而“郓城教授”,大约只不过是郓城这个小镇主管文教卫的副镇长,级别只相当于副科,而且还是清水衙门的副科级。虽然北宋朝廷的文官俸禄相当优厚,但“郓城教授”这个官实在太小,还不够让李格非一家子穿金戴银,吃香喝辣的。

宋代有规定:当官的可以兼职兼薪,挂好几个单位的职务,拿好几份薪水,这在当时很普遍。就像现在的大学教授可以被聘为其他大学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一样,挣的外快可能比自己本职工作挣的薪水还要多。当地的地方官看李格非家境实在有点贫寒,想跟他介绍一份兼职的工作,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可李格非偏偏是个书呆子,为了证明自己清正廉洁,硬是谢绝了上司的好意,一份薪水吃到底。现在我们提倡“节约型社会”,哪个公务员要是像李格非这样廉洁,那是要大受表彰,成为学习榜样的。可宋代官僚不欣赏这一套。那么,宋代的官员喜欢过什么样的日子呢?

宋代人最典型的生活观念就是“笑贫不笑娼”。就像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告诫他的开国功臣一样,过日子要“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多养几个小妾,天天在一起喝酒唱歌,好好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所谓上行下效,皇帝都这么说了,只要你不去抢他的皇位,他愿意“高薪养廉”啊:你们这些当臣子的,拿着丰厚的薪水,好好享受生活去吧。

于是宋朝的风气,官员们除了争着比谁的文章写得更好,还要比谁过得更加富贵风流。从李清照师爷爷的师爷爷,北宋初年的著名宰相晏殊,到李清照的师祖、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再到她的师爷爷苏轼,哪个不是三妻四妾,养一大帮歌儿舞女,还不时要到秦楼楚馆去娱乐娱乐、休闲休闲?

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是那位因为写了一句绝妙好词“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宋祁。宋祁和李格非一样,也经历了从一贫如洗到大富大贵的转折。没中进士之前,宋祁和他哥哥宋庠在学校里AG体育,冬至的时候穷得没钱吃饭,把祖传宝剑剑鞘上包的一点儿银子刮下来,换了点酒菜。宋祁还满不在乎地说:冬至吃剑鞘,到过年就该把剑都吃掉了。

后来兄弟两人都中了进士,当了大官,宋祁常常左拥右抱,通宵达旦地歌舞醉饮,他哥哥派人去批评他:你这样穷极奢侈,难道已经忘了当年在学校里喝野菜稀饭的日子吗?宋祁哈哈大笑,当即回复:当然记得!不过敢问兄长,当年咱们在学校喝野菜稀饭又是为了啥?

言下之意,当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现在能够拥红偎翠、夜夜笙歌嘛!

就是这位大文豪宋祁宋尚书,好酒好色的毛病一直到晚年都没大改。晚年他在成都编写《唐书》,每天晚上歌舞酒席撤了之后,就吩咐佣人,把书房门敞开,挂上帘子,点燃两支大红蜡烛,一边一个美貌丫鬟为他和墨抻纸。远近看到的人都知道:哎呀呀,快看,宋尚书在编《唐书》了!

瞧瞧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李格非过的又是什么日子?人家是官照当,文章照写,该风流的时候风流,该畅饮的时候畅饮。李格非虽然也是才子,却不是什么“风流”才子。哪怕是几年后李格非的官越做越大,到李清照出嫁之年,还当了礼部员外郎的官,钱也越挣越多,但是节约的好习惯没有改变,并且这种好习惯还被他的女儿李清照继承了下来,带到了她后来的婚姻生活当中。别看李清照是贵族子弟,但她从来不爱戴金银珠宝、贵重首饰,也从来不贪吃人参燕窝、大鱼大肉,是典型的贵而不娇,富而不侈的本色女人!这在当时的贵族人家,即便不算绝无仅有,也算得上是很有个性了。

再来看看她嫁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的门第比起李清照就更加煊赫了。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正在做吏部侍郎的官儿。吏部侍郎,大约相当于今天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后来,赵挺之还当上了当朝宰相,那可就是国务院总理了。就算在当时,这组织部副部长也比教育部司长的权势大多了,权力更大,当然钱也更多。按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应该是锦衣玉食,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算两袖清风的李格非没给李清照什么值钱的嫁妆,赵挺之可不是省油的灯,总不会亏待自己的小儿子,怎么就至于要让李清照夫妻俩穷得差点喝西北风,要经常出入当铺呢?

原来,李清照夫妻的穷,还真不能怪他们的父母袖手旁观,见“穷”不救。原因呢,出在赵明诚身上。李清照出嫁的时候,赵明诚还只有二十一岁,还是个太学生,“大学”没毕业呢。我们今天已经废除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的禁令,这一套禁令在宋代人看来,本来就是多余的!好好做学生倒也罢了,虽然没有收入,靠双方父母的资助,就算不是财大气粗的“太子党”,生活上也绝对不至于要当了衣服才能换口饭吃。可赵明诚偏偏有一个特耗钱的爱好——文物收藏。

文物可不比一般的收藏,动辄价值连城啊。而且赵明诚对于文物收藏还不是一般的业余爱好,他从小就痴迷这个,那可是达到了专业水准的。他编写的三十卷著作《金石录》,后人把它跟欧阳修的《集古录》相提并论,两人并称“欧赵”。为了收集有价值的文物古董,赵明诚是挥金如土,花钱如流水,自己不能挣钱,却特能花钱。因为收购大量的金石古玩,几乎耗尽了夫妻俩所有的财产。

就这样,两人还不思悔改。没钱花的时候,拿几件好衣服去当铺当了,去古玩一条街换几件文物宝贝,顺便买些点心回家吃。吃点心倒还在其次,关键是买了文物宝贝,夫妻俩要相对把玩好一阵子——都穷成这样了,还穷开心呢。

有一回,一个人拿了一幅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给赵明诚看,夫妻俩是左看右看,越看越爱,盘算着一定要买下来。但是卖主一开口,要价二十万!天价!夫妻俩哪有那么多钱?就算把所有的好衣服都当了也换不回二十万哪!夫妻俩只好把牡丹图留了几天,天天抚摩、欣赏,最后还是忍痛割爱,让卖主拿回去了。为这事,他俩耿耿于怀,伤心了好久。

就在这样的穷日子里,李清照还没断了她的好赌成性、好酒成性!李清照本人倒没专门写过什么文章,说她对酒文化如何如何精通,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海量,就像她写自己好赌一样——废寝忘食、每赌必赢——不过,李清照虽然没有专文写自己好酒,在她的词里面蛛丝马迹可是多着呢。我们如今能读到的清照的词共约60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9首。别看她赌钱从来不输,喝酒却没那么大本事——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

最出格的一次,她和伙伴们踏青春游,在家乡济南大明湖上一边划着小船欣赏美景,一边喝酒行令,喝得醉醺醺的,竟然不小心闯进了一望无际的荷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慌忙中,李清照拼命划桨“争渡”,想要早点回去,却不料反而惊起了栖息在岸边的一群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这哪里还像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简直就是调皮任性的“问题少女”嘛!估计因为这好酒的“毛病”,李清照给她的家人制造过不少的麻烦。

没结婚的时候,有长辈的宠爱;出嫁以后,又有丈夫的纵容,李清照“好酒贪杯”的毛病非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了。她不但好酒,而且还好喝烈酒!李清照写过两句词:“险韵诗成,扶头酒醒。”这两句词也明显有自我吹捧的嫌疑:一方面吹嘘自己有才气,敢作“险韵”的诗,也就是专门找一些不经常用的生僻字来押韵写诗;一方面还吹嘘自己有酒胆,敢喝烈酒。“扶头酒”并不是一种酒的名字,像今天的五粮液、茅台酒一样,而是指酒性很烈,让人容易喝醉的酒。古人有句诗:“易醉扶头酒”,就是说这种烈酒喝了很容易醉。那为啥叫“扶头酒”呢?

喝醉过的人大概都有这种经验:喝醉了酒不是头昏眼花、头重脚轻、头疼脑热吗?所以醉酒的人常常要用手扶住东倒西歪的头,于是烈性酒就有了个外号,叫“扶头酒”。

李清照自己酒量不咋的,还非要逞能喝烈性酒,这一喝,就常常不省人事,睡一宿还醒不了酒。李清照不是有两句很有名的词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说,昨天刮了一晚上的狂风,下了一晚上的暴雨,我昏昏沉沉地睡了一晚,一觉醒来,昨天喝的酒还没醒呢。

你说,摊上这种好酒贪杯的老婆,做丈夫的是幸运呢,还是不幸呢?赵明诚既然娶了一位才女为妻,那就得有心理准备:才女可不是普通女人,总有些普通女人没有的个性,说不定还是个“女强人”,男人能做的事她不但也要做,而且还要超过男人。其实哪怕今天也还是这样,男人好酒好色好赌倒也罢了,社会风气嘛。可如果换成女人那就大不一样了,女人如果好赌好色好酒,那就是堕落,是放荡。更何况,李清照不但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而且喝酒还有一大嗜好——爱喝“花酒”!

啥叫喝花酒?大家可能又要问了,喝花酒不是男人们的专利吗?李清照她一个女人,怎么喝花酒?大家别误会,这里说的“花酒”,跟我们今天说的喝花酒不一样,是按字面本来的意思理解——赏花喝酒。

这女人一赏花必定感慨万千。不是有一首歌就叫《女人花》吗?女人如花,女人爱把自己的生命跟花儿相比,花儿有含苞待放的时候,有娇艳盛开的时候,有枯萎凋零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时候,女人总是要长吁短叹一番的:昙花一现啊,女人的大好青春就是太短暂!李清照也不例外。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0多首,当然就少不了“花酒”了:赏菊花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菊花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梅花开了?喝酒!赏芍药的时候,“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芍药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得,一年四季都泡在酒坛子里吧!

老是喝醉酒的女人,哪还有什么风度气质可言呢?不管你是大家闺秀,绝代佳人,还是第一女才子,喝了酒可都只有一个反应——晕!可在文学作品中,醉酒的女子,偏偏一个个都是风姿绰约,醉态可掬,不用说京剧《贵妃醉酒》里那个风情万种的杨贵妃了,就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的故事,也够风雅的了——传说寿阳公主在梅花下睡着了,梅花轻轻地飘落在她的额上,额头上于是形成了梅花形状的花纹,好几天都没有消掉。后来,天下的女人都学着寿阳公主,在额头上画朵梅花,成了古代女子喜爱的“梅花妆”。想想看,以公主的金贵之身,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睡到梅花树底下去?正常情况下,解释不通嘛,但是酒后呢?那可就难说了……

《红楼梦》的一个女主角儿史湘云,也是喝多了酒,趁姐妹丫鬟们不注意,偷偷溜出去,一不小心醉倒在花园里,落了一身的花瓣,惹得蝴蝶蜜蜂都围着她转,说着梦话还在行酒令呢:“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李清照比这些美女还更有情调,她甚至宣称:对于优雅的女子来说,即便是端着酒杯不喝,也是别有一番楚楚动人的风情的——女子“捧觞别有娉婷”(2)

瞧见了吧?是才女,是美女,就算喝醉了酒,也要醉得风雅,醉得脱俗,醉得楚楚动人,醉得流芳千古……可才女是流芳千古了,才女身边的丈夫却要受苦了。将心比心,要是你有一个天天喝醉酒的酒仙妻子,有一个爱打“通宵麻将”的赌神老婆,还不够你喝一壶的?那么,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生活,到底是传说中的恩恩爱爱,还是情理之中的磕磕碰碰呢?

附词四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点评】

李清照是“好酒”之人。我们如今能读到的清照的词共约60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或醉的就有29首。并且似乎她并不胜酒量,几乎每饮必醉:有时是“沉醉不知归路”,有时是“浓睡不消残酒”,有时亦借酒发痴“醉莫插花花莫笑”,有时又借酒销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有时则仅仅为醉而醉“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有时更酒不醉人人先醉“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醉后的清照真是千姿百态,让人钦佩让人怜。可是无论清照以什么样的形式饮酒,在什么样的心情下饮酒,想要暂遣愁怀的她却总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独斟的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一伤心妇人;婉辞聚饮后的清照“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仍是一伤心妇人;赏花时“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却只“赢得满衣清泪”,还是一伤心妇人;写诗作词时“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只是一伤心妇人;酒醒后“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总是一伤心妇人……与其说李清照是一个词人,不如说她首先是一个伤心的妇人!而这种伤心,在清照的后期词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尤为催人泪下。“醒时空对烛花红”,一个“空”字,道尽词人历经国破夫亡后的种种“物是人非”之叹,种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与无助。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点评】

易安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拟人手法的运用,如“绿肥红瘦”,如“妒风笑月”,如这首词中的“宠柳娇花”。前人多以“宠柳娇花”语“新丽之甚”,是“易安奇句。后人窃其影,似犹惊目”。大约只有同样知“宠”怜“娇”的女子才能说出这种常人无法想象的词句。“玉栏杆慵倚”的词人,多像《诗经·伯兮》中那位望穿秋水等待夫君归来的女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在这首道尽春情意的词中,在这个本应是柳被“宠”着、花被“娇”着的季节里,词人偏偏逢着了斜风细雨的“恼人天气”。有心也去“宠”柳“娇”花的她却只能在重门深闭的闺楼中,回忆起当年自己被宠着、被娇着的幸福模样。而如今已经尝尽“闲”滋味、“愁”滋味的词人只能独自编织着险韵的诗、咽着苦涩的烈酒,猜测着门外的春天还会有如往昔般晴朗的阳光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评】

公元1081年,在中国,则是北宋年间,宋神宗元丰四年,著名的学者兼散文家李格非的长女呱呱坠地(另一说认为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风景如画的大明湖、西湖从此又为历史平添了一分秀色。这位后来震惊当代、垂名千古的女婴就是李清照。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大概大多数时间就是这样与慈爱的亲人、亲密的闺中女友一起,徜徉在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大明湖畔。也许大明湖天生就是为才子佳人而设的,大明湖的美丽山水滋养了他们的性情,成为铭刻他们一生的温柔如水的印记。李清照,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大明湖畔汩汩流淌的漱玉泉也成了后来李清照词集《漱玉集》名称的来源。传说当年的李清照就曾在这道泉水中洗笔习字,泉水孕育了人的灵性,人的灵性又为泉水注入了不灭的灵魂。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常常携同闺中好友踏青寻欢,荡舟大明湖,“沉醉不知归路”,不小心闯进荷花丛中,心慌意乱中惊起一滩原本正在宁静栖息的鸥鹭……恐怕那位调皮而任性的女孩为她的家人带来骄傲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小小麻烦和担忧吧?(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认为此词或作于李清照出嫁后归宁母家游乐之时,此时李格非可能居济南,李清照年约二十出头。)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点评】

这是一首咏芍药词。词一开始就烘托出芍药的娇贵身份:被帷幕、护栏小心保护着的,正是“妖娆艳态”、连春天都因为留恋她的美艳而舍不得离去的芍药花。纷至沓来的游客,在东城边、南陌上、阳光烘得暖融融的亭台池馆边流连忘返,连他们乘坐的车轮都似乎染上了花朵的馨香。这样美丽的花朵,这样繁华的胜景,将来“谁人可继芳尘”呢?词人虽然有着隐隐的担忧,但是在这向阳开放的芍药花前,还是暂且忘却烦恼,今朝有酒今朝醉吧,切莫辜负了这样的良辰好景!

 

————————————————————

(1) “沉醉”亦可理解为陶醉于美景之中。溪亭,山东济南名泉,亦为地名。徐培均认为此词当作于李清照婚后归宁之时。

(2) 李清照《新荷叶》:“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孔繁礼从《诗渊》中录出,收入《全宋词补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AG体育 www.njdml.net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