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正文

通天河底下有个洞

看罢西游不成精 作者:崔岱远 著


通天河底下有个洞

传统小说和戏剧大多是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即便是悲剧也要让它在完美的氛围中谢幕。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时不能做夫妻,死了以后就是变成蝴蝶也要团聚在一处。多么浪漫!就连本来没有结尾的《红楼梦》,不是也硬生生续上了一个圆满结尾,才得以广为流传吗?

但是,讲述取经故事的《西游记》却并不这样。取经,取经,唐僧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的就是取经。然而,师徒一行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带回东土大唐的经书却被通天河畔的那块晒经石沾成了一卷卷残缺不全难念的经。

《西游记》是本大寓言。“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有深刻的隐喻。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就要数第九十九回里丢损经书的最后一难。尽管这场劫难并不在五方揭谛、四值功曹等等诸神为唐僧所记录的灾难簿子里。可对于唐僧来说,这一难却是相当有必要,必要到在唐僧历尽千辛万苦把梦寐以求的经书拿到手之后,观音菩萨还必须把不留神漏掉的这一难给他补回来,而不是大发慈悲把它免了去,足见其意味深长。

对于唐僧师徒这次重要经历,大多数读者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甚至很多人都把它给忽略了。也难怪,比起取经路上那一洞洞阴森恐怖的妖魔,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打斗,一幕幕争吃唐僧肉的凶险,丢损经书这等事多多少少显得平淡乏味——仅仅是让唐僧在通天河里泡了个冷水澡。况且制造这个麻烦的也不是什么青面獠牙的大魔头,而是一个窝窝囊囊的老实人——正是那个在来路上帮助唐僧渡过通天河的大白赖头老鼋。

可这多少有些平淡的一难却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九九八十一难”对于唐僧来说,前面八十难都毫发无损,唯独这一难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让原本齐全的经书变得残缺不全。

西游的目不就是取经吗?结果,到手的经书却给弄残了。这个结局令很多读者深感遗憾!然而在平淡和缺憾背后恰恰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正是通天河畔那片片散落的经书揭示了著名的“天地不全定律”。

通天河畔有块晒经石,那简直就是一块悟道石。晒经石旁孙悟空劝师父:“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

天地本来就不全,不完美,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有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

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人也是不完美的,事也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才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有道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谓完美仅仅存在于人的美好幻想里,是一种偏执的追求、美妙的梦幻而已。人当然可以做梦,但人不能生活在梦里。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创作了一件人体雕刻,完成以后,忽然感觉那雕像的手雕得太完美了,以至于抢了整个作品的风采。结果,他毅然砍去了这只完美的手。

无独有偶,曾经有众多艺术家要为卢浮宫里那尊爱神维纳斯雕像添上完美的手臂,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摆布都不如原来那样残缺的看着顺眼。正是残缺使她的意味永远没有止境,在缺憾中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美。

美并不等于完美。完美是不可得的,但美却可以。《西游记》里那些残缺不全的经书要讲的正是这番话。离开了缺憾也就没有了完美,恰如没有黑的对比也就显不出白。所谓的美好往往要仰仗丑陋来陪衬,完美也都需要依靠缺失来支撑。

艺术如此,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做事想要一点毛病没有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那一点点毛病就出现在离胜利只有一小步的时候,就像唐僧的经书正缺失在已经拿到手、就要带回家的时候。

微软公司开发操作系统软件的研发过程据说是相当严格的,由成百上千名高级技术精英们依照软件工程学的要求反复论证,共同设计完成。即便如此,不也还是总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时不时发布个补丁吗?

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果想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往往是谁都不满意。毕竟世上无完人,即便像包公、海瑞这样名垂青史的大清官恐怕也不能算是个完美的人。人的一生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求得更好,不可能做到完美,没有了哪怕万分之一的缺憾也就没有了对比,所谓百分之百的完美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做事也罢,做人也罢,还是不要太过于较真儿。“哎,你看,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完美无缺了。”不必遗憾,这就是通天河畔揭示的自然规律——“天地不全定律”。物理学也同样告诉我们,完美只存在于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理想状态中。在现实中,没有!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任何事情,想完美无缺几乎是不可能的。追求完美便得不到幸福,有的时候缺点儿什么却能恰到好处。毕竟不完满才是人生。能认识到这一点,对别人可以多些谅解,对自己能够不烦不躁,也算是一种智慧。

回过头来再说说通天河底深藏着的大白赖头老鼋。这个角色尽管不那么光彩夺目但却非常重要。他告诉人们不要轻视任何小人物,特别是千万别欺负老实人。

在《西游记》里,那老鼋可以说属于没什么本事、老实巴交的小人物,当年被妖精打得东躲西藏只能生闷气却敢怒不敢言。可是,“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谁完成渡圣僧过通天河的历史使命呢?恰恰只有他——大白赖头老鼋。小人物,有时会起到大作用。

当然喽,这可不是无偿服务,老鼋有个小小的心愿:想劳驾唐僧见到如来佛祖的时候给咨询一下自己还能活多久,一个在内心深处谁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对于这个小小的请求,踩在老鼋背上的唐僧欣然应允。结果真到了灵山见了如来佛祖的时候,唐僧早把这个举手之劳的小嘱托撇到了脑勺子后头。敢情在这位唐长老心里只装着自己的伟大事业,根本就不把驮过自己的老鼋当回事。

又是谁把唐僧扔进了冰冷的通天河里呢?就是唐僧没当回事的老鼋。取经路上,唐僧渡过多少条河怕是数也数不清,可您注意到了吗?唯独只有老鼋居住的通天河渡过两次。为什么?就是想告诉读者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能载舟亦能覆舟啊!你看赖头老鼋窝窝囊囊不起眼儿不是?帮你渡河通天的恰恰就是这样普通的小人物。但你一定要把他放在心上,成功以后不要忘记当初对他的许诺。在你眼里那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要求,可对老鼋们来说也许很重要。如果你忘了这个小小的要求,即使你成功了,老鼋们还是能把你拉下水的。

也许老鼋们不是存心想害死你,可能就因为托你办的那件小事你没帮他办,让他感觉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很伤心,很失落。小人物也有大自尊。往往是地位越卑微,反应越强烈。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老鼋们也一定要让你不舒服一把,感受感受什么叫透心儿凉。能把你拖下水的人往往正是当初驮你过通天河的人,即使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护在身边也是免不了的。

最后补充一点,东西没到家就没完事儿,即使拿到手了也可能还会有一些小麻烦。不是吗?很多时候问题往往都出在几乎要完成的时候,千万多加小心。

能过了这一劫,差不多就可以过河通天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AG体育 www.njdml.net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